环境教育

发表日期:2010/3/4 14:41:28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264位读者读过

1、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

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伦理道德的人,使学生具有以“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环境道德、环境伦理、环境价值观。

建立环境教育组织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和谐发展的环境教育课程渗透模式

发挥学生德育整体功能,实现多元环保教育格局

2、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中环境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校环境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即所有学科都应渗透环境教育,同时学校的各项活动中都应贯彻环境保护的思想。

对教师环境教育的职前和在职培训不足。只有25.7%的教师在职前(高等教育中)接受过环境教育,其中9.9%的人是在选修课中学的,6.5%在专业课中学的,在公共课和讲座中学习的人数分别为4.9%4.0%。女教师在职接受环境教育培训的人数只有13.3%,其中4.9%是通过自修的方式学习的。

行动滞后于意识。如果教育内容更具可操作性,可以大大促进教师对环境保护的参与,使环境意识转化为行动。

3、环境教育实施渗透教育

环境教育内容涉及各学科,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环境教育向学科教育的渗透是以现有的学科为主要载体,在不改变现行教材体系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并加以补充、扩展和更新,结合相关学科进行渗透教学。

根据学科的特点灌输环保意识,如:理化生等学科,可在金属物铝、镉、镍等,非金属如硫、氮、氧化物以及高分子等,在引导学生掌握其实用性的同时,科学地认识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性。

思想政治课:

    渗透环保知识、规范环保行为、倡导环保人生

  环保知识知多少?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谁最爱护学习用品,谁最爱惜粮食、把旧课本捐给山区学生,《保护有益动物》,号召学生用心灵去贴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数学:

   根据数学学科渗透绿色教育“隐形”性的特点,认为渗透应遵循“适时渗透”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有关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的实例和数据,这样不仅能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

   采用图片、录像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情景教学;

自然:

  采用观察、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美术:

  则通过“观察与感受——激发情感——动手创作”

  达到环境教育渗透的目的。

地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化学:

  挖掘课堂教材、增强环保意识 ,如硫、汞、镉等化学物质就结合八大公害

  探讨实验操作、树立环境道德,如浓HNO3与Cu片反应,改用铜丝等

  讨论解题方法、渗透环保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物:

  苏北的一位蒋孟强老师任教时最喜爱的就是讲生物链的课,讲的是动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是一环扣一环的,其中的哪一环破坏掉了,它都不能生存。

  他的学生有100多篇有关昆虫及生物链的习作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他说:“看到农药的大量使用,有毒的药物被庄稼吸收,人蓄吃了以后引发的各种疾病,我就想我应该做点什么了!”

体育:

  游戏课:400米提水

活动:

寓教于乐,通过看、游、管、查、做,多个途径来丰富学生的环保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