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年度评估>>教研能力>>正文

《教育寻真》读后感摘选(二)

发表日期:2014/10/10 0:00:00 出处:本站 作者:26452 有1795位读者读过

教师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

——读李镇西《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有感

陈明兰

最近我一直在看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寻真》这本书。当我读到《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这篇文章时,里面的几个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故事之一:一个小女孩找李镇西老师倾诉,“刚才上体育课,几个同学说我坏话,很难听的坏话。我很难受……”。小女孩带着一肚子的委屈找到李镇西老师,他们的副班主任,他们的校长,李老师能耐心地倾听这个小女孩的诉说,他处理的方式却不是立即去找那几个同学谈话或者批评。其实在我的工作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我也会尝试着“冷处理”,没有直接去面对骂人的人,武断地批评和训斥,但至少我会找机会把他们找到一起,进行调解,也会倾听彼此的诉说,根据情况有理有据地进行引导,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李校长的处理方法更高明,他抽时间去他们班上给同学开个小型的班会,主题为如何尊重别人,这不仅仅教育了那几个骂人的孩子,而且也对全班学生进行了教育,这种在班上的“不点名”既能保护了告状的小女孩,又能维护骂人孩子的自尊。

故事之二:一名高一女生在作业本后面写了一句话:“李老师,最近我很郁闷,想找你谈谈。”李校长在看到这句话后,下午放学就把学生请到办公室进行了详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女孩郁闷的“经常发呆,失眠却不知道原因”,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她滔滔不绝地谈了一学期以来的高中生活,终于在不知情中暴露了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的“秘密”,女孩正被自己说不清的朦胧情感所困扰,上课她怎么不心不在焉?夜晚怎么不辗转反侧呢?这也是很多班主任遇到的最棘手的“早恋”问题。李镇西老师能采取直接挑明的方式,因他认为学生对他是很信任的。“我估计你心里有人了,这是你烦恼的原因。”接着对她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引导。而我们在处理学生“早恋”的问题时,往往不那么冷静,听到风就是雨的时候比较多,结果孩子们没有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倾诉出来,在他们自己处理的过程中,很多都顺理成章地发展为“恋爱”了,等到已经“木已成舟”的时候,我们也就无能为力了。

故事之三:有个爱打架的男孩又在操场欺负人,被带到办公室。“你有什么要说的?”这样一句问话却收到了气冲冲的“我有什么好说的!”“也许你打人是有原因的,说不定你还有道理,不妨说出来,让我了解一下。”学生开始火山爆发一般地发泄,李镇西老师始终在认真的倾听着,一直很冷静,最后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了教育,李镇西老师也和这个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和信任。我们在工作中也一定会遇到这样喜欢打架欺负同学的学生,我们也有成功之处,但我们一直会这样冷静,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吗?

我的感想是:

一,善于倾听,是教育的智慧之一。李镇西老师始终在自己的工作中,给自己的学生倾诉话语的机会,小心冷静地保护着学生的自尊心,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倾听学生的心思,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排解心中的不快。而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没有如此地有耐心,往往在学生发生某种事后才找学生谈话,谈话中也缺乏耐心,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就打断,然后用较大的声音去教育学生,认为声音大声调高就可以威慑学生,就可以处理好复杂的局面。平时,我们也会遇到学生主动找我们谈心的,但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那么有耐心认真倾听他们的心思,往往没有等他们倾吐出内心的思想就很快地转换话题或者草草结束谈话。对于教师来说,在与学生谈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之一,学会倾听是多么重要啊,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即智慧。

二,善于倾听,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作为未成年学生,他们的心理常常是细腻而敏感的,从成人的角度有时是很难理解的,如果平时我们不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不对孩子了解,不关心孩子,就谈不上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虽然了解孩子的途径会有很多,如观察学生在班级中的各种表现,与任课教师谈心,与家长交流等等,可是从孩子自己的口中,他们自己的倾诉中得到的应该是最真实,最可靠的信息,这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表白。

李镇西老师是教育专家,尚能扎根于教学实际,用心与孩子们交往,能时刻倾听孩子们成长的心声,专家能如此,那我们普通的一线的老师还有什么理由不俯下身子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呢?也让我们静静地倾听孩子们成长的心声吧!

教育寻真,还是寻?

——《教育寻真》读后感

汤山中学 李娟

教育到底寻的是什么?有时也在问茫然的自己。教育如果最终失败了,那种挫败感会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还能寻到教育的真谛吗?

最近一直拿以前看到的那个故事给自己鼓劲: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托目标。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露出坚定的神色。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那壶支撑他们的精神之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里,真正救了他们的,又哪里是那一壶沙子呢?他们执着的信念,已经如同一粒种子,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最终领着他们走出了“绝境”。

事实上,教育也如人生一样吧,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教育者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教育就是这样,只要种子还在,希望就在。

教育寻真,也许就是寻找一种信念吧!

“真”的热爱

——读《教育寻真》有感

汤山初级中学 付晓弓

又是李镇西,还是那个践行教育理想的学者,他作为《教育寻真》的作者,他的文人的气质,忧国忧民的情怀又一次地打动了我。他“真”的让我感受到了身心的洗礼。从事教育事业十多年来,我真切地体会到,做真事难,把真事做好更难,而呼吁大家一起做真事更是难上加难。书中,他讲了很多跟“真”有关的话题,关乎教育、关乎情感、关乎仕途,关乎名人,关乎风情。在读完这本书的一刹那,我突然意识到,“真”到底是什么,它的根源在何处,它将走向何方。在我看来形式的东西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真”的热爱,热爱那山,那水,那人。

起初,我在读这本书时候就有疑惑,他为什么把他女儿写进去,为什么把名人写进去,甚至把山水游记也写进去,这跟教育毫无关系。但是,我在通读全文后才发现,他是想把“真”的东西呈现在读者面前,呈现给这身处尘世的芸芸众生。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热爱,甚至因为热爱产生了一种责任感,这种天然的责任感给了他讲真话,做真事的动力,形成了内化于心的道德。

李镇西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带着对生命的尊敬,带着对万物的热爱,我们就能忠实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对于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有的是一颗真实的心,一颗由真实的心生成的对于学生思想的关注,成绩的提高,高尚的敬业精神,甚至自身水平能力的提高。只要主动地把学生当成是万种生灵的一分子,你就会找到更多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困难,呵护好这上天给自己的一份礼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基本上用烂的诗句却是给了我们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为什么“路漫漫”,想说真的不容易,为什么“修远”,前景很广阔。为什么“上下求索”,因为值得求索,喜欢求索,热爱求索。带着对朝霞的热爱,让您一天的生活变得充实。带着对夕阳的美好,让您反思一天的成败。请把对生活的热爱带进你的家庭,你的教室,带进学生的心。“真”的东西就在那灯火阑珊处等你,没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