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进 成就事业——记溧水特殊学校葛校长引领教师团队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而奋斗的故事
发表日期:2014/10/26 8:27:18 出处:本站 作者:lhb 有1856位读者读过
团结奋进 成就事业——记溧水特殊学校葛校长引领教师团队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而奋斗的故事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身有残疾的孩子,似一颗微弱的尘埃,虽然父母有太多的不甘和于心不忍,还是慢慢地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他们承受着巨大压力,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双重负荷。我们的教育对象就是这样一群有着听力或者智力缺陷的孩子,当他们毕业踏上社会,面临的是工作难找的问题。其实,正常的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他们呢!难道他们在学校接受义务段的教育后只能回到各自家庭,继续由年迈的父母亲抚养吗?他们的出路何在?今后如何生活?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特教人的问题。“要解决孩子们今后的生活问题就是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我们农村有的是土地,如果开发一块实验基地,让孩子们学会农业生产将来能自食其力就好了!”校长葛华钦在教师会上首次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把工作认真对待只是本分,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对待,则是人生的追求。为了这个共同的追求,葛校长带着行政人员四处奔波,寻求政府各部门的援助。县委县政府领导了解这一情况后,高度赞扬了这一想法,给予大力支持,2001年,划拨了一期占地186亩的山地作为溧水县残疾学生的实验基地。站在这片杂草丛生、乱石林立、坟冢遍布的荒山,我们意气风发,似乎有股无形的力量将大家的心紧紧凝聚。
我们满怀憧憬:鸡鸭成群、瓜果飘香、鲜花遍地、鱼肥满仓……这片蓝天下的广袤土地即将成为残疾人的希望之地、自强之地、幸福之地!
顶梁汉子 铁骨铮铮
“男”字拆开是“田”“力”,“田里的劳动力”。这一解释运用在我校的男教师身上再恰当不过了。男人是力量的象征,所有的重活累活葛校长带头领着男教师们承担了下来,成为基地建设的顶梁柱。
创业初期,学校总共才二十几名教师,其中男教师不足十人,他们大半是有着丰富农活经验的老教师,丈量、规划没有专业技术,他们就用插秧拉线法,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几个人硬是把基地的沟渠、林果垄畦、菜地鱼池用最原始的方法画上了白线,描绘出开垦的蓝图。
如果说这还算是轻松的活儿,那我们就来看看他们在田地里真正地摸爬滚打吧。为使土地资源不浪费,我们把山下还未开发的良田都种上水稻、小麦,丰收时节,一袋袋百十斤的粮食是他们连扛带挑地弄了上来。开沟挖渠、挑土筑塘、打洞栽树……工作没几年的教师都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哪干过这种重体力活儿,肩膀压得红肿塌了皮,双手水泡老茧不知蜕了多少次,浑身上下到处都留过伤口。如果有人说:累了就休息下,别干了!他们总会这样回答:五十几岁的老教师都没说累,我们年轻力壮的还好意思?再加把劲儿,早点干完,一起休息。
教师应该是白面书生、斯文儒雅,可我校的男教师们却一个个面若包公,灰头土脸,一副农民工形象,难怪他们的身份常被误解了。两年后,当桃树开始挂果,基地又引进了百亩牡丹,2005年开始至今每年都举行隆重的牡丹节。看着名贵的花朵绽放,男教师们也互相调侃起来:人家评选花仙子,我们也来选个“黑牡丹”吧,你是“包公面”,他是“黑花魁”……哈哈哈!
娘子志军 不让须眉
如果说学校的男教师们都是铮铮铁骨的汉子,那么女教师绝不是只会洗衣做饭、描眉画目的弱女子。看:田野里微笑的秧苗、挥舞的镰刀,深渠边赛跑的稻草,树坑里丰厚的肥料,果树旁铁锹飞扬的尘土……它们无不在展示着女教师们的飒爽英姿。那时,女教师中只有四名老教师,其余都是刚结婚和未婚的年轻人,没做过的,老教师教,动作慢的,慢慢练,从不会到会,从慢到快,熟能生巧。她们夏日光脚踩着烂泥插秧,冒着酷暑林间锄草;寒冬双手抓着鸡粪施肥,站在一米多深的沟渠旁传递稻草投放肥料,修剪果树、栽菜锄草……每次义务劳动,与男教师们并肩作战,你追我赶,同作同息,丝毫没有扭捏,铸就了一支战斗力强的娘子志军,不让须眉。
女教师们不仅要下得田地,还要出得厅堂、入得厨房。舞台上,她们的舞姿柔情似水,歌喉珠圆玉润;餐厅里、仪式上,她们礼仪端庄,步伐齐整;实践接待中,她们侃侃而谈,睿智聪慧;厨房里,她们眼明手快、动作利落,她们个个一专多能,堪称百变女王。
坚强团队 成就事业
教师们每周末都戴着草帽,穿着球鞋奔赴基地劳动,这样一群特殊的自行车队成为穿梭在通往基地村子里的一道独特风景。附近百姓们看到了说“快看,老师又去下田了!”“当老师就是为了不下田,当他们这个老师还是和我们一样,哎,这是什么老师啊!”……当基地里春暖花开、绿树成荫、亭台楼阁焕然一新的时候,百姓们又说“把荒山搞成这样,他们老师真不简单!”“这个地方完全找不到原来的样子了!”这些残疾孩子有这样的老师真好!”……每当听到这些,教师们自豪感、成就感油然而生,幸福暖暖,那是努力付出之后的欣慰,之前所有的汗水和泪水是那么微不足道。
有人说:这么浩大的工程,就你们这些人要搞到哪天才能到头呢?请民工做吧!谁不知道有钱好办事呢?没钱只能靠自己了。虽然处处节约,但资金紧缺依旧是个最大的困难。“地都拿到了,我们不能为钱憋死!”“没钱,我们去借!再也不能总给领导找麻烦了!”葛校长又一次提出了倡议:党员、行政带头为学校贷款、集资!当时,教师工资只有五、六百,学校刚刚迁入县城,教师们也都刚在城区买房,自己都欠着外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还是厚着脸皮想方设法跟亲戚朋友借,你三千他五千,促成了第一笔建设资金。在今后的基地发展中,遇到了一次次资金的困难,葛校长四处筹措,在他的影响下党员干部冲锋陷阵,教师都想方设法共度难关。在基地发展的十多年里土地面积达到了八百多亩,教师们曾筹措了上百万的资金,解决燃眉之急,因为大家都有这样的意识:学校的事是残疾孩子的事,是大家的事。
基地建设困难重重,开发初期进展相当缓慢,要想加快建设步伐必须要靠外援。一个偶然的机会,金鹰国际集团王恒董事长了解到我校情况,在一个寒风凛冽、浓云密布的下午,他带着好奇和疑问亲自踏上这块属于残疾孩子们的土地时,展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全体男教师和残疾学生正在水没过腰深的塘里捉鱼,大家忘记了冰冷刺骨的池水,全然不顾浑身的污泥,抓的抓,抬的抬,甚至没有注意到有人来访。王恒先生当场就被大家的热情给鼓舞了:多好的一支团队啊!有这份干工作的热情,何愁什么工作干不好呢?在他进一步了解到:创建基地的宗旨是要彻底解决这些农村残疾孩子的培训和就业问题时,当即表示愿意每年不少于八十万的捐资,共建基地,与学校一起为残疾儿童打造一片属于他们的蓝天。只要干的是实事是好事就能感动更多的人,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在得知溧水有这样的团队在干着帮助残疾人的事业,他们都热心关注,提供支持。联合国新闻媒体、中央八大新闻媒体、华侨同乡会以及多个社会单位组织用着他们的方式宣传基地援助基地,目前这里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典范。
我想这就是爱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正因为有了葛校长的引领,让教师坚定地坚持和坚守在开创的道路,才造就成了一个坚强的团队,用他们的奋斗感化更多的人,把乐观与向上融入工作、生活,把愉悦与成就感染并传递给身边的人,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成就特殊教育博大而精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