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部门资讯>>总务处>>正文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

发表日期:2015/3/17 15:19:19 出处:本站 作者:cqh 有2502位读者读过

 一、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指在学校及其周围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广大师生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其他引起的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种类
    (一)校内与学校所在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学校所在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食物中毒与非食源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食物中毒
    2、非食源性的公共卫生事件
    A、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导致的学校公共卫生事件
    B、有毒有害因素污染环境造成的学生群体性中毒
    C、自然灾害造成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D、不明原因引起的师生群体性发病或死亡
    按严重程度区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共四级。
    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点
    1、突发性:它在发生前经常是无任何先兆或者先兆不明,令师生猝不及防。
    2、传染性:学校人员密集,交往频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传染病可在师生中相互传播,使更多师生的健康受到损害。
    3、群发性: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相继出现相同或相似临床表现的病人,且人数和范围不断增大。
    4、低龄性:中小学生人数众多,是低龄化的群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均不如成人,常难以承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损害的程度也会更重一些。
    5、危害性:会对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损害。
    6、社会性:处置不当易导致社会问题。
    四、学校传染病的流行形势
    1、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事件中,约80%是呼吸道传染病,其次是消化道传染病。
    2、我国学校发生的传染病流行事件中,前5位病种为: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细菌性痢疾。
    3、我国学校传染病流行发生的高峰时间一般是4月和11月。
    4、农村中小学传染病的发生率高于城镇中小学。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    
病 名 潜伏期(天) 患者隔离日期 接触者检疫日   
  常见 最短 最长       
麻  疹 10 6 18 无合并症者疹后5天 21天   
水  痘 13—17 11 24 皮疹全部干燥结痂 21天   
流行性感冒 1—2 数小时 4 退烧后24小时 最后一个病人发病后3天   
流行性腮腺炎 18 14 21 腮肿消失为止 21天   
病毒性肝炎(甲型) 14—42 自发病起不得少于40天,慢性迁延性肝炎活动期要隔离 42天   
流行性乙型脑炎 14 4 24 隔离到体温正常为止 不检疫   
脊髓灰质炎 5—14 3 35 自发病起不得少于40天 21天   
细菌性痢疾 1—2 数小时 7 症状消失、大便培养二次,阴性者解除隔离,带菌者要隔离 7天   
百 日 咳 7—10 2 21 自发病起隔离40天,自痉咳日起30天 21天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4 1 7 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但从发病日计算不得少于7天 7天   
猩 红 热 3—7 1 12 自发病起隔离2周,或症状消失后一周,咽培养阴性 12天   
手足口病 2—7 自发病后约7—10天 14天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24—48h 12h 72h 症状消失后72小时 72小时 

    五、学校如何预防传染病
    1、完善组织
    (1)由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校医或保健老师及班主任等共同参与。寄宿制学校要有专职卫生技术人员24小时值班。
    (2) 保证硬件和经费的投入,如房间、电话、电脑(能上网)、体温计、消毒用品、常备药品等。
    2、明确职责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负责人员编制、人员培训、经费投入、健康教育课时和内容的确定及相关制度的建立等,并督促学校执行;
    (2)学校应有一名副校长负责学校传染病防治的人员、经费及各项措施的落实与协调,并负责有关硬件设施的建设;
    (3)校医或保健教师负责制定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协助学校领导并与班主任密切配合,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具体包括宣传教育、健康教育课、收集和保存健康信息、负责与卫生部门沟通;
    (4)班主任老师应积极配合校医做好健康教育与传染病防治工作,主要包括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协助开展健康调查和计划免疫,认真做好晨检,登记和报告缺课学生等;
    (5)所有教师都有义务发现和报告学生的异常情况。
    3、制度保证
    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晨检制度、定期体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制度、新生入学体检制度、新生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教师及服务人员体检制度、环境保洁制度、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校卫生设施检查验收制度、食品卫生检查及相关人员责任制制度、学生健康档案管理制度等。
    4、加强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教学课时安排可有一定灵活性,如遇在下雨(雪)或高温(严寒)等不适宜户外体育教学的天气时可安排健康教育课。另外,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还应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5、保持个人卫生,积极预防传染病
    “五要”——要定时休息,要睡前刷牙,要勤换衣、勤洗澡,要勤理发,要勤剪指甲。
    “六不”——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吸烟、不喝酒,不用公用毛巾,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
    “两坚持”——坚持自带饮水杯、手纸、手帕等个人卫生用品;坚持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
    六、学校传染病疫情控制流程
    1、晨检:在学校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要进一步排查,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2、因病缺课登记、网络直报:根据晨检结果,做好因病缺课登记和网络直报工作。
    3、传染病上报:如晨检后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疫情报告责任人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报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时报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发生大面积疫情时必须实行“零报告”和日报告制度,每日上午9时前上报上述部门。对不报、瞒报、漏报者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4、严格病人隔离:严格按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限责成患病学生居家隔离治疗,直至隔离期满或经当地卫生部门开具痊愈证明或复课证明,患病学生方可返校上课。教师职工亦同。
    5、环境清洁与消毒:定期对教室、宿舍等学生活动场所进行通风、消毒,保持学校环境卫生的清洁,校园内无卫生死角。
    6、健康教育工作:学校通过授课、版报、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师生进行各类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疫情发生期间同学不互相探望、串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停止集体活动,尽量避免全校或较多人员集会。
7、保护易感人群:对未发病学生可建议由家长携带到当地卫生院应急接种相关疫苗或视疫情程度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由当地卫生院组织入校开展疫苗应急接种工作,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报告的时限要求


病 种 报告时限   
甲类(鼠疫、霍乱)和乙类(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肺炭疽) 2小时   
其他乙类、丙类 24小时 


学校传染病报告与处理建议流程图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和条件
 
 名称  时间范围  人群范围  例数    
一、  传染病       
1  甲/戊肝  1周内  同一集体单位  5例及以上    
2  伤寒(副伤寒)  1周内  同一集体单位  5例及以上,或2例及以上死亡    
3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3天内  同一集体单位  10例及以上,或2例及以上死亡    
4  麻疹  1周内  同一集体单位  10例及以上    
5  风疹  1周内  同一集体单位  10例及以上    
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天内  同一集体单位  3例及以上,或2例及以上死亡    
7  流行性乙型脑炎  1周内  同一乡镇街道  5例及以上,或1例及以上死亡    
8  流感  1周内  同一集体单位  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流感样住院病例;或1例及以上流感样死亡病例    
9  流行性腮腺炎  1周内  同一集体单位  10例及以上    
10  感染性腹泻  1周内  同一集体单位  20例及以上,或1例及以上死亡    
11  猩红热  1周内  同一集体单位  10例及以上    
12  水痘  1周内  同一集体单位  10例及以上    
13 手足口病 1周内 同一集体单位  10例及以上,或1例及以上重症或死亡   
二、  其他             
1  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  一次预防接种活动  一个预防接种单位  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死亡    
2  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反应  一次预防服药活动  一个预防服药点  10例及以上不良反应,或1例及以上死亡    
3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2周内  同一集体单位  3例及以上    
4  食物中毒  1次     30人及以上,或1人及以上死亡    
    1次  同一集体单位  5人及以上,或1人及以上死亡    
    1次  地区性或全国重要活动期间  5人及以上,或1人及以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