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发表日期:2015/3/31 17:13:01 出处:本站 作者:姚明 有1874位读者读过

 23 马说(教师版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总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文体导入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二、重温词义——看我快马加鞭


故虽有名马

衹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执策而临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才美不外见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三、读懂课文——看谁一马当先

1.视频:伯乐相马

提问:伯乐和千里马有什么关系?

答案要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不遇伯乐会有怎样的遭遇?千里马有此遭遇的原因是?文中体现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要点: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惋惜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直接原因)

——愤怒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嘲讽

 

四、读出感情——不要走马观花

配乐有感情朗诵全文

 

五、难点探究

1.如何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象征意义?

答案要点:千里马——人才

伯乐——善识人才者

食马者——不识人才者

2.本文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什么主题?

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故又称韩吏部。

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中唐时期)。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答案要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讽刺和控诉

 

六、拓展延伸

1.小小辩论赛: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作用吗?

2.各抒己见: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七.老师寄语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更不能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从现在起,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好好学习,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今后都能成为千里马!

       

八、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托物寓意

善识人才者

人才

 


1.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讽刺和控诉

 

惋惜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不常有          常有

愤怒

 


                          悲惨遭遇

嘲讽

 


不识人才者

                        食马者不识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