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教学>>德育工作>>正文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发表日期:2007/11/20 9:46:54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2832位读者读过

家庭是青少年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青少年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庭氛围、父母的素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家长的素质、思想认识水平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整体素质的发展。

一、现状

目前,我们的一些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尤其是德育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家长注重智力投资、智力开发,忽视对孩子生产自救教育和良好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智能开型人才,让孩子在双休日参加各种学习班,剥夺了孩子参加劳动、走入大自然、参加实践、关心社会与他人的权利和机会,这种“重智轻德”导致了当前一些孩子娇惯、任性、心理脆弱、缺乏毅力、不易与他人合作等问题。除了在观念上“重智轻德”,家长的一些教育行为和方法也存在问题,对孩子重保护、轻自立,在教育手段上一些家长了是重物质、轻精神。

二、原因

1、家长的过份溺爱。

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家庭,“顶在头上怕摔,捧地头上怕冻,含在口里怕化”的心理,致使一部分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性。要什么,给什么,惟恐孩子受了委屈,形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家庭环境,一旦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便耍性子、生闷气。由于家长娇惯,一切为了孩子着想,使孩子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环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顾及他人,形成自私品性。不懂得与人合作,对突发事件不能自主。

2、家长的顺其自然。

部分家长因忙于事业或发展家庭经济而无暇顾及,也有自身的局限而放弃,由隔代人外公、外婆或保姆充当“代理家长”。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力有人看着,没有有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关注的眼神、丰富的表情。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才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呆滞、行为古怪、语言寡默、情感苍白,缺乏爱的安全感。

3、家长的单一期望。

家长们无一不望子成龙,他们一味根据自己的想法喜好和社会热点来精心设计着孩子的成长道路,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是不喜欢。譬如学钢琴,学英语。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孩子的愉快时光成了半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久而久之,孩子们感兴趣的事不准去碰,不喜欢的事却强迫孩子去学,本该张扬的个性却得到了压抑,感兴趣的东西没有得到发展,不感兴趣的东西当然也难学好。

4、言传和身教的不一。

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指的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家教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方法与途径。有些家长一方面口口声声对孩子说要认真读书,学好本领,但自己却工作不求上进,平时不读书,不看报,稍有时间就去搓麻将、打牌无所事事;言传孝敬父母、和别人融洽相处,身教却是对长辈不敬,三天一大吵,二天一小吵;邻里关系紧张,恶言相对,甚至大打出手……这些无形的东西会使孩子跳跃首先认识与评价,自觉或不自觉用父母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来统一自己的道德情感与意志,产生与父母类似的道德理念与行为,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5、物质投入和精神投入的矛盾

不少家长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和前途,只要是孩子在学习上所需要的东西,或者是孩子对哪方面有所爱好,再贵的东西,只要家庭条件能允许,都毫无怨言而尽力满足,甚至是超支付出,可谓是一掷千金。但对孩子的心理思想,却很少顾及,很少有家长会抽出时间来陪孩子聊聊天、听听孩子的心声,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成长,只有物质上的投入而没有精神上的付出,使得家庭教育抓不住要点,而效果欠佳。

6、穷教和富教的反差

俗话说“吃尽人间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家长们也深知其中的含义,没有经受过挫折孩子,是脆弱的。不少家长一方面教育孩子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另一方面却是再穷不能穷孩子,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攀比心理,吃高档、穿名牌、用精品,花费大量的金钱打扮自己的孩子,为使不让自己的孩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有“自卑感”。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艰苦朴素,什么勤俭节约等等教育全部成了一句空话,到头来只会把孩子向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纨绔子弟的目标发展。

另外,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把孩子当作炫耀的对象;家庭氛围缺少幽默感和轻松都会靠成孩子性格压抑和逆反心理。

三、方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作为家长,在扭转“以已代师,重智轻德”的做法,要重点培养孩子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的思想,培养孩子自立、自信、自理、自强的能力。家长要树立要“成才先成仁”的思想,把家庭办成“德育学校”。作为家长应加强家教理论的学习,善于借鉴他人成功的家教经验,加强学习,使家长从“智育保姆型”向“德育导师型”转变。

(二)、以身作则,身体立行

有句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刚出生就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毫无辨别能力,就会模仿家长的行为举止。作父母要求孩子能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要做到。

(三)、创设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应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言传身教,把社会的道德准则,做人的道理及父母良好的品德和人格传给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孩子关心他人,有计划、有目的给孩子创造劳动锻炼、接受磨难的环境。家长也应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教育环境,及时疏导子女的心理障碍。

(四)、从身边的实事出发,对孩子进行教育。

我们不仅可以在理论方面,从抽象的事物出发,对孩子进行“德”教育,还可以从实际出发,对孩子进行“德”教育。小气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可以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谦让和大方的教育,可以通过讲道理或实际活动来解决,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使其受到教育,形成良好习惯。

(五)、从小给孩子灌输一些道德的知识

孩子的品德修养知识可以从小开始渗透。在现代,人们生活条件提高了,有图书、电视、网络等传媒,家长们可以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手段——故事书、电视节目、歌曲,有选择地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