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活动(一)

发表日期:2016/5/3 14:45:27 出处:本站 作者:27234 有1931位读者读过

语文教研组活动(一)

——2016年南京市“中考说明”宣讲解读

活动时间:3月2日

活动地点:三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赵月蓉、梁英、刘芳、李娟、计爱俊、朱家玉、赵信梅、姚明、庞立福、周慧萍

活动主题:2016中考宣讲解读

    近年来,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南京市语文学科秉承素质教育精神,贯彻课程标准理念,语文中考也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语文素养的考查。2016年语文《考试说明》再度继承传统,保持特色,体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一、稳定

1.基本思路不变


    此次《考试说明》修订依然强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即对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这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2.整体框架不变


《考试说明》仍沿用“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两大板块,其内部板块与考点表述也大体不变,考查的能力点都与课内学习有关。

二、变化

1.由新旧课标兼顾过渡到完全依据新课标
2.默写范围根据新课标与我市语文教学实际有所拓展
3.增加“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增加任务型阅读的要求
5.写作强调“根据题意和要求写作”

三、具体解读

(一)关于课标

近几年《考试说明》中三处提到课标:
①开头:“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精神……”(新课标)
②“考试范围”1.“考查《课标》规定的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学习水平。”(新课标)
③“考试范围”3.“默写部分仍考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推荐背诵的古诗文,以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古诗文。”(旧课标)
  2016年《考试说明》,只涉及2011版新课标,不再出现“实验版”旧课标字样。
【解读】
    因为2016届初三毕业生使用的是根据新课标修改的新教材,所以今年的中考命题将完全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新课标)的精神理念,考查能力、范围等也都完全依据新课标。换句话说,新课标彻底取代旧课标。


(二)关于“考试范围”

1.涉及教材的内容

表述与去年一致没有改动,但2016届学生使用的是根据新课标修改的教材。因此,今年中考考查范围涉及的教材是人教版近三年修订后的教材。
换句话说,就是全部用修订版教材。

2.关于默写范围
去年的表述:“默写部分仍考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推荐背诵的古诗文,以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古诗文。”
今年的表述:“默写部分考查《课标》推荐背诵的古诗文,以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诗文。”
默写范围变化一:原来的旧课标背诵篇目改为新课标篇目。
旧课标:小学70首+中学50首/篇
新课标:小学75首+中学61首/篇
小学实际71首(4首初中教材重复出现)
中学实际55首/篇(《十五从军征》《卖炭翁》《渔家傲》《满江红》《庄子(北冥有鱼)》《列子(伯牙善鼓琴)》不做背诵要求)
默写范围变化二:“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古诗文”改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诗文”。
去年:其他古诗文:69首/篇
今年:其他诗文:71首/篇
(古诗文63+现代诗文8)
默写范围:71+55+71=197首/篇
换一种容易统计的方式:
小学古诗71首;
初中教材中所有要求背诵的诗文126首/篇。其中:
古诗90首(含一首教材没有的《游山西村》);
古文28篇;
现代诗6首;
现代文2篇。

去年的中考说明宣讲时就已经宣布过今年要增加现代诗文的默写。因为多年不考现代文默写,许多学校也就不要求或不考查学生背诵,殊不知学生语感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而我们生活在现代汉语的语言氛围中,其实更需要精美而经典的现代汉语篇目的累积。这对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都有益处,是不应被忽视的。

(三)关于“积累运用”要求

第1条:默写“考试范围”中规定的诗文名句。
【解读】参见上面刚才介绍的“默写范围”。与去年相比,删了一个“古”字,默写范围略有扩大。

第2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误区】很多老师习惯于只复习教材阅读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久而久之,学生只关注“读一读,写一写”当中的字词,而忽略了其他常用字词的积累。

【解读】
依据:新课标后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南京市中考这两年考查的字词实际上已经不局限于“读一读,写一写”,而真正落实到3500个常用字上了。 ▲
即使考查的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也可能考查时以别的词语形式出现。 ▲
因此字词教学应该注重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第3条: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或行楷字,力求美观;初步欣赏书法作品。
【解读】
书写要求与去年一致。
书法欣赏:欣赏范围和程度不超出教材所介绍的内容。

第4条:正确理解和使用常用词语。
【误区】
有些老师把这一点窄化为“成语的运用”,甚至只给学生做“成语运用”的选择题。
【解读】这一条可以分离出三个关键词:
“常用词语”:表明考查范围,应该是中小学学过的常用的词语。
“理解”和“使用”:是两个层次的能力。
“理解常用词语”:新教材七上有一篇补白“词义和语境”,介绍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语境义。中考一般不会去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词语的本义、词典义,会侧重考查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包含引申义、比喻义)。
“使用常用词语”:考查学生根据词义、词的色彩、词类、修辞等多种知识去运用词语的能力,考查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预告:明年的“中考说明”这一条有可能再加上两个字“句子”。

第7条: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解读】
作为一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对经典作家作品不了解是说不过去的。何况《课标》“阅读”要求第10条中有“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的要求,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积淀的考量,但难度仅限于“了解”,对于一个初中毕业生来说,是非常简单的。

(四)关于“阅读”要求

【解读】
1—4条是对所有文章的总的阅读要求。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
侧重于整体感知、思路梳理、要点概括。

2.运用基本的语文知识理解文章。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着眼于运用语文知识去理解文章,强调了语文知识动态运用的意义。
“语文知识”包括哪些?新课标是这样归纳的:“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第2条后面提到的五种表达方式自然也包括在“语文知识”中。
语法、修辞知识请参看新旧课标附录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文体知识、文学常识应该是教材涉及的最基本的常识。

3.通过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品味,感受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受到思想情感的启迪和熏陶。
侧重于语言赏析,强调语言文字理解和感受力对于阅读的重要价值。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是建立在理解与感受能力基础上的,强调这一点也就是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侧重在“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语文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是指不但能够体现文本重点和难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实施探究行为, 并有所发现、有所创见、有所超越,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问题。

【解读】
5—10条,是对不同文体的具体的阅读要求。而在对具体文体的考查中,并不意味着只考查涉及这一文体的要求,还包括上面1—4条涉及的要求。

5.阅读古代诗歌,能做初步的赏析。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正确朗读,能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作用,能翻译句子,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这一条,是古诗文阅读考查要求。与去年相比,“文言文”前删去了“浅易的”。这并不意味着中考文言文选文难度要加大,只是使表述更加简洁而已:一是“考试范围”中已经明确说“古诗文阅读的命题材料选自课外浅易的古诗文”;二是前面“古代诗歌”前并没有加“浅易”,为了行文的一致和简洁做此改动。

另外,原来用列举的形式表明虚词重点考核“之”“其”“于”“以”“而”等,但不少老师理解为只考这5个虚词。从初中文言文阅读要求来看,只掌握5个虚词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像“故”“为”等多义词兼有实词虚词用法,“是”“虽”等古今异义明显,如果按原来的理解,这些似乎都不能考查了。还有些词语是实词虚词也有争议。所以去年就删去这五个列举的虚词,意味着凡是初中学过的常见虚词都在考查范围之内。

6.阅读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能赏析作品的创作特色。
这一条是文学作品阅读要求。文学作品的体彩丰富多彩,不要狭隘地理解为只考小说和散文。

7—9条,是实用文体的阅读要求。
7.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说明文阅读要求)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议论文阅读要求)
9.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完成相关任务。(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求。)
第9条中增加了“完成相关任务”的要求,提示我们非连续性文本要注重“任务型阅读”。
例题:2015年宁波卷《清新的散文 隽永的苦味》

10.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优秀读物,重点阅读中外文学名著,能把握其内容和特色,从中获得教益。
市教研室上学期才推出了《初中语文推荐阅读书目》,这个书目主要用于现在的初一初二,并不作为2016年中考的指定篇目。今年的名著阅读依然没有指定篇目,原因一是进一步体现新课标倡导的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的理念,二是中考名著阅读没有固定的考查形式,有些形式的考查是不能限定篇目的。

(五)关于“写作”要求

对照去年的说明,写作部分主要对表述的顺序进行了重新组合和修改,以求更加合理。
1.根据题意和要求写作。(原2,修改)
2.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原1)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文体,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原3,拆成3、4)
4.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表达力求有创意。(原4)
6.根据表达的需要,修改作文。(原5)


第1条,增加“根据题意和要求进行写作”。考虑到这是“考试说明”,针对的是应试写作要求。从中考作文阅卷实际出发,增加这一点是强调了应试写作“审题切题”的重要性。
南京市作文中考阅卷这两年摸索出了“三切四看”的方式,如果说第1条对应的是“三切”,那么下面的2—5条则主要是“四看”的内容了。

第6条,作文修改。
作文修改的材料以学生习作为主。修改的重点不限于修改病句、错别字、标点错误等,也可能涉及到句子的组织、选材、结构等学生习作中常见的问题。

四、中考复习建议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明确复习范围和重点,确保中考复习目标明确,少做无用功。但同时也要防止对中考说明做过度的解读。
2.根据“考试说明”和“复习训练”,制定较为全面详尽的复习计划。把第二部分“复习训练”作为主要复习资料。▲
3.复习注重点面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