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活动(二)

发表日期:2016/5/3 15:10:58 出处:本站 作者:27234 有2144位读者读过

语文教研组活动(二)

——“润泽课堂”赛课总结

活动时间:3月30日

活动地点:三楼会议室

活动人员:梁英、刘芳、李娟、朱家玉、庞立福、计爱俊、姚明、周慧萍、赵信梅

活动过程:

一、评课

刘芳老师:语文课《枣儿》

印象:灵动教学

特点:一是创新的课堂设计。刘老师非常讲究课堂教学的设计,《枣儿》设计就体现了她的设计创意,通过给戏剧写一份“海报”入手,换个视角看喜剧。二是准确的重点把握。喜剧是通过矛盾冲突勾勒人物,表现主题的,刘老师通过“走与留”“等与白等”等喜剧冲突,阐述主题。三是灵动的课堂生态。刘老师的课堂是轻松自由的,是幽默风趣的,是小组合作的,是富有启发的。

建议:一是多读少评。语文教学听说读写都很重要,读是重要的一环,而这节课读得不多,评得不少,而且难评在点子上,还是多读为好。二是喜剧是写人的文学作品,通过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思想,因此,人物分析,特别是老人与孩子复杂的内心世界,应该成为分析的重点。

梁英老师:语文课《热爱生命》

印象:素养语文

特点:一是清晰的课堂。梁老师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老师是明明白白教书,学生是清清楚楚学习,目标、要求、方法、细节等等交代清清楚楚。二是精准的切点。一句话总结全文,走出来;三要素切入,钻进去,提纲挈领,不枝不蔓。三是很强的针对性。阅读小说需要的能力与南京市中考的具体要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学定教,有考定教。

建议:一是更加突出重点。这篇小说具有非常突出的心理描写,而阅读过程中人物心理描写分析不突出,不深入;心理描写是要站在人物的立场上写心理,而且是不一般的心理活动:喜怒哀乐,矛盾,惊讶、推测等等,否则,学生还是不会描写心理。二是分析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决定人物形象,这个没有姓名的主要人物的坚毅、勇敢、热爱生命的性格感人至深。

 

体验曲——刘芳《枣儿》和梁英《热爱生命》

这两位老师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体验,体验活动贯穿于两位的教学始终。学习是体验的过程,尤其是语文课本中提到的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学生更多的是靠体验、体悟来理解。

1.资料助读助体验。两位教师都善于用资料助读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梁老师是在课堂的开头就将作者和小说内容交代了出来,刘老师是在分析过男孩、老人的情感之后,介绍了90年代的中国。

2.评析环节说体验。在字里行间品读出文章的感情,对语文来说很重要。两位都设计这样的环节来朗读课文,品读课文,并且让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赏析。

3.教学设计现体验。刘芳依据戏剧体裁用“海报”贯穿设计,学生体验做“海报”的过程也就是学习本文的过程。梁老师依据小说人物的塑造(心理和细节)进行了读写结合设计,有三次活动体验,第一次体验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第二次是体验现在的感受,第三次是将未来的事情进行体验,并且用语句表达出来。三次体验,层层深入。

建议:1.板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刘芳老师的“海报”建议用一张大纸贴在黑板上,学生在纸上进行“海报”设计,这样可以保留下来,意义更加深远,而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梁老师的板书需要重新设计,小说三要素的板书,显得与内容有点远,应该将重点内容板书。

2.刘芳老师品析语句那块可以再深刻一些,梁英老师的作文题目可以拓宽一些,可以将作文训练与小说主题再紧密地联系起来,不要局限于中考,可以考虑人性、人的极限诸如此类的内容,再次让学生明白“怒放的生命”。

不同:梁老师的设计更加注重“引探酿”的范式,刘芳老师注重“起承转合”的范式。刘芳老师的教案太过简单,还要丰厚一下。

计爱俊老师:语文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印象:有条不紊,指挥若定。

特点:一是智慧语文。人物描写学生练习与课文学习相结合,先练后学,学后再练,目标明确,断其一指。二是亲切语文。主导主体,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启发教学,和蔼可亲,关系融洽。三是会学语文。计老师主张授之以渔,过程清晰,方法得当,特别关注良好习惯养成,为语文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建议:改变说话习惯。计老师说话时有一个习惯动作,影响说话的声音,需要改掉。二是人物描写应该注重人物特征的捕捉与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至于描写的分类并不十分重要。

周慧萍老师:语文课《图文转换》

印象:简约语文,轻松学习。

特点:一是匠心设计。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已经是周老师的传统;这节课设计重点复习,难点突破,过程中传授方法,方法融在学习过程,难度层层深入,训练有序有效。二是互动高效。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主导主体合作有效,行云流水,指挥得当。

建议:一是注意细节。开车不要与“同行人”讲话,不是“同行”(行业),师生都读错了。二是重新归类。所教内容应该是“非连续性文本”,与“联系性文本”相对,包含图、表、画、标等,而且特征不同:图的结构分析,表的数字比较,画的特征把握,标的抽象意义,等等;这样更加清晰。

 

赵月蓉老师:语文课《窃读记》

印象:智慧语文,循循善诱。

特点:一是设计的智慧。讲究设计,巧选切点,循循善诱,前后呼应,意义建构等均能体现“智慧”。二是实施的智慧。瞰读(一句话总结)——细读(归纳故事)——研读(提炼感受)——回读(体会主题),一线串珠,符合“引探酿”的“润泽课堂”要求。三是细节的智慧。同桌交流与小组合作结合,启发教学与师生互动结合,还有教师“下水作文”,等等。

建议:一是降低难度。初二学生理解“滋味”这样的心理感受比较难,所以推进困难,还是从“故事”入手好,几个故事,表现了什么,体会主题与方法。二是改善教学习惯。不要把提问的学生晾在一边,不要让学生久站,不要有无目的的走动。三是字词教学插在中间不妥。

智慧语文闪光芒——计爱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润泽”课堂心中明

教师对“引探酿”的环节经过了自己深刻的思考,环节清晰可见,注重“引”得充分,尤其是学生的作文展示环节,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探”究描写人物的方法,最后以拓展延伸来“酿”造。

2.“智慧”课堂心中思

   教师对自己的语文课堂的期待是“智慧”语文,很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无障碍互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课堂上的笑声连连,显现出老师的智慧。以文促写的设计,也显现了老师的智慧。

3.“效率”课堂心中实

教师既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也注重学生上课的实效性,一开始上课的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回答等等,教师也很注重实效性。

建议:

1.要更加注重朗读和体悟语言

文本阅读还是要更加细化,不能大而化之,要在词句里“沉下去”,要在“词句里死去活来”,体现语文味。

2.环节要能呼应

开头的作文展示,要能深入下去,课堂上来不及,课后可以安排学生修改自己的写人片段,要着重从突出表现人物性格修改。

3.教学说明要细致点

教学说明的格式还要再调整,打字时要再细心点,创新之处归纳得有点笼统。

 

简约语文不简单——周慧萍《中考复习之图文转换》

1.环节清晰,尝试有效

本学期原本只想让教研组探究出新授课的适合自己本学科的“润泽课堂”,

越发觉得我校教师的潜力是无穷的,唐华、张雅菊、侯治富、曹美玲、赵帅等老师勇于尝试复习课,而且都上得有模有样,周老师这一次尝试,也是比较成功的,“引探酿”的影子比较明显。

2.选题准确,有典型性和可行性

中考复习中,选题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教师选择的题目很有代表性,选择的漫画题也非常适合探究。

3.边练边探,边探边酿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即使不是很有有趣的中考复习,学生也乐意跟着老师转,和教师呼应得非常好。这就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的效益。

建议:

1.多练多批增加实效性

学生要多练,不图多,图实效,练完抽取批一批,指出失分点,让学生切实明白自己哪些地方是需要再努力的。

2.设计说明需要再加工

设计说明可以再加工,写得更好一点。

诗词的浸润——李娟《明月几时有》

1.美的教师。美丽的脸庞、优雅的语言、高雅的谈吐,这些气质的显现,与教师平时多读书是有关系的,正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2.美的教法。因为是诗词教学,所以教师强调了美感。有美读、美说、美品、再美读的环节。

3.美的拓展。将苏轼的“月”与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中的“月”进行了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见识。词与诗比,美上加美。

建议:

1.设计切口要小一点。

“景情理”的设计也可以,但不可过于注重“景情理”的分析,还是要让学生回归文本,从文本的字词句里品悟“景情理”。

2.板书设计再灵动

内容由板书呈现是非常好的做法,但不可以照着板书讲,对着黑板讲,还是要让学生到字词句里去感悟。朗读穿插其中会更好,前面朗读得不够。

李娟老师:语文研究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印象:典范典雅,美美与共。

特点:一是典雅的设计。美美地读,美美地论,美美地品,美美地诵,美美地设计,美美与共。二是润泽的课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循善诱,娓娓道来,静静聆听,美美回答,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三是创意地设计。“引探酿”一线串珠,“月情理”一气呵成,“听说读写”相辅相成。

建议:一是要抓住“明月”的“园”“团圆”深化主题,因为“团圆”才会促使亲人、友人的思念,因为不“团圆”才会引起感伤,“园”字上应该大做文章。二是站姿注意,倾听可以,但要站直,才能亭亭玉立。

二、个人发言

三、布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