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早读 天天有营养(10月)
发表日期:2020/11/26 21:23:29 出处: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 作者:王燕 有1437位读者读过
天天早读 天天有营养
——记“云帆工作坊”理论学习材料(10月)
在云帆工作坊的QQ群里,每天都会收到刘所发的“天天早读”的理论资料,为我们的学员们提供精神养料,也让大家收益匪浅,这是10月的“食量”,供学习。
10月1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叶圣陶教育思想(一)怎样做老师
“教师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当教师的人,应当讲究修养。”“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教习某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凡为教师,固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也。”“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叶圣陶教育思想中“怎样做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讲究修养,为人师表;二是先做学生,再做老师;三是既要教学,也要教育;四是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五是以身作则,善读善写。
10月3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叶圣陶教育思想(二)怎样教学生
“教训对于儿童,冷酷而疏远;感情对于儿童,却有共鸣似的作用。所以谆谆告语不如使之自化。”“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教育工作不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抓,才能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实益,打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听教师讲说。”“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编者按:叶圣陶教育思想中“怎样教学生”主要观点:一是少教训,多感化;二是少授予,多诱导;三是既抓课堂,也抓课外;四是重在实践,避免空谈;五是自我教育,形成习惯。
10月4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群体动力理论
所谓群体动力,就是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力和影响力。群体动力理论最早由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勒温于20世纪初开创。他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勒温给出了群体动力理论公式: B=f(P,E);其中,B是个体行为,P是个性特征,E是环境,f是函数。这个公式表明,个体在群体中生活,其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如人际关系、群体决策、舆论气氛等)的制约。
编者按:简言之:在群体中,集体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而个体也会反作用于集体。不如,学校就是一个群体心理动力场,学校集体会影响每一个教师,而每一个教师也会反作用与学校集体;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构成一个小群体;父母与子女间会发生交互作用,父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班集体建设也适用于这个理论。
10月5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思维导图理论
思维导图(MindMap)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Tony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创立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它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是一个简单、高效、放射性、形象化的思维工具,能够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导图与常见的概念图都是知识可视化的工具,概念图强调知识的架构,思维导图则更侧重思维过程。传统的概念图常常罗列条款,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既有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则是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将知识进行加工和组合的过程。如果把教师描绘的概念图比作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的灯塔,那么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则是学生自主拓展思维空间的铁锹。
编者按:思维导图既是一种图形(简笔图、图画图、树状图、柱状图、表格图、括号图等等),也是一种方式(可以展示、可以总结、可以修正、可以比较等等),更是一种理念(可视化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等,可以强化理解,可以巩固记忆)。
10月7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国代“八目”教育思想
《大学》里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儒家把认知论和政治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学术主张。“八目”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
体验教育理论
所谓“体验”,简而言之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行为体验,它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体验教育既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注重少年儿童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它要求少年儿童用“心”去体验,用 “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编者按:体验教育是教育理论,体验式教学是教学主张,体验式学习是从学习者角度的体验学习方式。“体验”是一种深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深入的感受思考,与理解、顿悟、记忆等紧密相连。没有“体验”,就没有深入的学习。
10月8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体验教育理论
所谓“体验”,简而言之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行为体验,它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体验教育既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注重少年儿童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它要求少年儿童用“心”去体验,用 “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编者按:体验教育是教育理论,体验式教学是教学主张,体验式学习是从学习者角度的体验学习方式。“体验”是一种深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深入的感受思考,与理解、顿悟、记忆等紧密相连。没有“体验”,就没有深入的学习。
10月9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UbD”逆向设计
“UbD”英文的意思是:understanding by Design。 直译为“通过教学设计理解”,专业的翻译方式译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就是威金斯等人倡导“为理解而设计”。“UbD”逆向设计包括三个阶段:首先确定预期学习结果,然后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最终设计出为达到预期结果的最佳路径。“逆向设计”“逆”的是什么?“逆”的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传统的教学思维关注教学目标,关注教学过程,但是不关注教学结果,不关心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用什么证据证明我们达成了教学目标。逆向教学设计就是在我们开始教学前,就要关注达成教学目标需要什么证据,如何评价一个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然后修正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就说把我们的思维前置。
编者按:“UbD”逆向设计从某个角度上看,有似于“翻转课堂”,即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教学方式,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我们对于学生“为什么学”与“怎么学”关注很多,我们对于“学得如何”与“如何证明”关注很少,可能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维方式。
10月10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知行统一的理论
知行统一是德育原则之一,是指德育过程中将系统的理论教育与实际的实践锻炼并重,以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明朝时期,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即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理论教育,提高认识,使学生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抱正确态度,掌握判断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标准;同时要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思想道德行为的训练,教育学生将正确认识付诸行动,形成良好习惯和科学信念。在经常变化的生活环境、学习活动中,做到认识与行动一致,表里统一。
编者按:知行统一的思想先秦就有,而正式这样表述有记载的是明朝王守恒。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是2010年我国中长期教育规划特别提出的三个教育关键词,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知行统一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世界教育的难点。
10月11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先进篇》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一种正确主张,可以立即去做吗)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怎么能)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是“因材施教”最早的典故,而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词,还是清代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编者按:和“知行统一”一样,最早的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是孔子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对话,孔子根据子路、冉有不同的个性,相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这个案例虽然当时没有提炼为“因材施教”,但是,其意义深入人心,影响极其广泛。“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也将是现代中国与世界教育的“永恒主题”。
10月12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学思结合的原则
学思结合是孔子关于学习心理的观点。意谓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论语-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光学习不思考,即如果单纯通过博学和审问获得感性知识,而不是经过思维加以分析整理、引申归纳,提高到理性水平,则所学虽博,所问虽多,也必然是茫然若失,不会有心得和收获;反之.光思考不学习,则所思虽勤,结果仍会疑难重重,问题得不到解决。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新的解释:学习知识不理解,不面对现实问题则知识无用,面对现实问题不总结,不学习知识则问题不能解决。因此,“学思结合”才是学习之大道。
编者按:学思结合最深的意义在于:学习不能离开思考,学而不思则浅;思考不能离开学习,思而不学则空。学思结合了,学就有了意义,思也有了意义。
10月13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学习力理念
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也有人加上一个“学习创新力”。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学习力,不仅包含它的知识总量,即个人学习内容的宽广程度和组织与个人的开放程度;也包含它的知识质量,即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还包含它的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知识增量,即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
编者按:教育文化很多都来源于企业文化,“学习力”也是其中一个。倒不是教育界做文化的水平与积极性不够,而是管理机制不同,企业容易出文化,教育文化产生困难多得多。学习需要力量的支撑,需要动力、能力、毅力、创新力的支撑,因此,我以为其它也一样:诸如“教育力”“领导力”“研究力”“创新力”等等。
10月15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萨提亚沟通模式
萨提亚模式又称萨提亚沟通模式,是由美国首位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萨提亚模式,又叫联合家庭治疗。联合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如家庭雕塑 、影响轮、团体测温等,其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帮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着独特的成长脉络,无论旧有的成长模式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经历和感受,都值得尊重,而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编者按:萨提亚模式关注沟通三个层面:一是“我自己”——内在和谐、做自己的主人;二是“我”与“另一个人”——关系和睦;三是“我”所处的人际系统——社会和谐、家庭或组织成员之间和谐、协作、有凝聚力等。10月16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是指教师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先前获得的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操作、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表现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与评价中受到普遍的重视和推广。表现性评价的要素构成与特征:完整的表现性评价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要从表述希望学习者达成 什么高阶学习目标开始。二是任务,这是学习者需要完成的任务、作业,所要完成的产品、作品 或表现,提供指向目标达成的直接证据。三是评分规则。成功的标准通常以评分规则的形式出 现,必须在学习者创作产品、作品或进行表现前 就建立好了。
编者按: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表现性评价指的是通过学生客观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真实表现来评价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说到底,就是根据表现的评价。
10月17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它是一种混沌现象,说明了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证实了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意思是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编者按:“蝴蝶效应”看起来很玄乎,其实说的是系统论原理,在一个系统中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而且这种联系往往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因此,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变化可能会引起预想不到的很大的反响。这与我国的关注细节、防微杜渐等思想是一致的。
10月18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术语,也是新教材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与过去的“主题教学”“综合性活动”“大单元教学”等都有相通之处。“学习任务群”教学就是要以“学习任务”来整合单元教学,突破单篇教学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构建语文核心素养。采用这种形式也是为了减少灌输式讲解,多匀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拓展阅读量。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首先要明确单元“学习任务群”;然后把“任务群”细化为目标、要点、难点形成教学方案,并向“学习活动”靠拢;然后设计和实施“任务驱动”,用好“学习提示”;通过“群文阅读”“情境教学”与“整本书阅读”等方式加以落实。
永和按语:新版统编教材在热烈讨论中新鲜出炉,整套教材以“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因此,从本体语文的角度看,只有“学习任务群”是唯一重要的语文要素。但是,认真研读了温儒敏教授发表在《人民教育》2020年第17期的《守正创新用好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编者认为题目上要加一个冒号),只体会出“任务驱动”,既看不出“学习”,也看不出“群”。真是有点“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的感觉。
10月19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学校随意点了3个学生,悄悄告诉校长和相关老师是“最有发展前途者”,过了8个月,这3名学生果然进步很快。“期望”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实验者认为,教师应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永和按语:罗森塔尔效应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应该有良好的期待。如果教师真心认为孩子一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并真心这样对待孩子,这些孩子真的可以具有意想不到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教师应该像陈鹤琴先生那样思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10月20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限制性教学
限制性教学法源自于体育学科的训练课程。限制性教学法就是针对学生动作练习时的动作轨迹进行有目标、有过程、有方式地限制,促进学生通过对动作限制轨迹反复练习而形成正确动作的方法。限制性教学法展示的动作直观性强,能节约教师课堂上的大量讲解时间;学生能在脑海中更快地建立动作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学生对动作要领掌握快、学习目标达成度高;限制性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时被广泛地应用,对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要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永和按语:“限制性教学”也是教学法的一种,强调的是体育训练的目标性、程序性、操作性与直观性,这种方法对于“关键能力”的训练培养至关重要,诸如汽车驾驶、游泳学习、骑自行车、运动训练等,都需要“限制性教学”。当然,我们不要把它与开放式教学、启发性教学等对立起来,一是适用范围不同,二是“限制”理解不同。
10月21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也叫“职业行动能力”。最早“关键能力”一词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1972年给欧盟的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提出,很快就激发了欧盟各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学者的研究兴趣,并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德国专家劳尔·恩斯特看来,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行动能力应包括三项能力:一是专业能力,即会全面、系统、综合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方法能力,即掌握并具有自我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需求;三是社会能力,即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和组织纪律性等。梅腾斯“关键能力”的思想就是要改变“教育内容和方法,以确保全面性和可迁移性”。他认为职业教育应瞄准四种“关键能力”:一是基本能力,二是水平迁移能力。三是可迁移的知识原理,四是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能力。阿诺德认为,“关键能力”理论的关键是“迁移和认知问题”。
永和按语:所谓“关键能力”,就是各种各样能力中的关键部分、根本部分;是“不需要再学习的能力”,是“可以迁移的能力”,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默会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往往集思想情感、知识原理、方法程序、迁移能力、变通变革等为一体。
10月22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田野研究理论
田野研究。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人类学与社会学非常重视和流行的田野作业, 比如“田野考察”“田野调查”“田野描述”等。国外人类学与社会学非常重视和流行的田野作业, 比如“田野考察”、“田野调查”、“田野描述”等。这里的“田野”已经不仅仅是“野外”的意思, 实际上已经成了“现场”的代名词。称其为“田野”, 其真正的含义是指真实的、本来的、甚至是原始的; 是开放的、丰富的, 甚至是完全敞开的, 因而, 这种“研究”是实打实的。只有在“田野”里, 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产生研究的激情, 获取原始而真实的信息。一种新的理论的生成点, 不是在书本、书房里, 而是在“田野”即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所以, 变革教育研究的方式, 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永和按语:“田野研究”之“田野”是一个隐喻,借广袤的原野比喻广阔的实践一线;田野研究就是深入实践的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切合实践的感受,才能产生最可靠的结论。“田野研究”就是实践研究、实际研究、一线研究、基层研究:这种研究的精神是各种研究不可或缺的精神。
10月23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共同愿景理论
“共同愿景”是美国学者圣吉提出五项修炼的“第三项修炼”。组织中所有成员的共同愿望、理想或目标,并且这种愿望、理想或目标表现为具体生动的景象。来源于成员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愿景。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是对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望,并且这个愿望不是被命令的,而是全体成员发自内心想要争取、追求的,它使不同个性的人聚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包含下列各项要素:(1)愿景,即人们想要的未来图像。(2)价值观,即人们如何到达自己的目的地。(3)目的和使命,即组织存在的理由。(4)目标,即人们期望短期内达到的里程碑。“共同愿景”的概念与“理想”相似,但又与理想不同:理想大多指向未来理想,同“共同愿景”相比更抽象,“共同愿景”描述的是现在。
永和按语:“共同愿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共同目标”,只是我们没有认真研究“共同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共同目标”如何形成,“共同目标”的重要意义;“共同愿景”的研究者却告诉的我们,“共同”的深刻含义以及形成方式。
10月24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学习进阶
“学习进阶”也称学习进程,是近几年的美国科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新兴的概念。是对学生在各学段学习同一主题的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的、典型的学习路径的描述,一般呈现为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由“学习进阶”又衍生出“进阶学习”,进阶学习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根据一定的学习主题,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分层学习,逐步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是一个知识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思维逐级拓展的过程。
永和按语:“学习进阶”是指学习主题或者概念是所遵循的相互连贯的逐级而上的概念或者主题台阶式的序列;“进阶学习”就是沿着这种主题的或者概念的系列性台阶拾级而上的学习方式。“进阶”与“台阶”相比,含有“进”的意思;与“支架”相比,比“支架”多而连贯;“进阶学习”符合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哲学路径。
10月25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儿童哲学
儿童哲学是一门发展至今约40年的新兴学术领域,目前在世界各地正蓬勃发展。儿童哲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李普曼创始的一项以儿童为对象的哲学教育计划,因此,李普曼教授被称为“儿童哲学之父”。“为”儿童设计的哲学教育计划,包括编撰一系列的思考故事、哲学小说与教师手册。李普曼将儿童哲学建立在儿童思想的研究上,也就是儿童哲学的主要内容在于“思想的思考”,于是人们开始思索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儿童的思想,二是对于儿童思想改进的问题。因此,此计划的内容简言之就是:带领儿童亲身体验哲学讨论的过程,藉此改进及增益其推理能力。儿童哲学具有三层意涵:一是具有教学技巧与教育方法的特点,二是大人与孩子一起做哲学思考并共同受益,三是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思考特质。
永和按语:我们可以将“儿童哲学”与“成人哲学”对照起来思考,“儿童哲学”有别于成人的哲学,是具有儿童特点的哲学:一是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二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方法,三是大人和儿童互动共赢。“儿童哲学”的思想与方法可以运用到儿童的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
10月26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生态教育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教育生态学”是教育边缘学科。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着重围绕生态平衡、环境与适应、人群的分布与构成、人际关系等问题,试图建立合理的学校内外生态环境,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创始人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早期研究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堪萨斯大学心理学家巴克和赖特从社会的自然生态角度,探讨儿童行为的发生、发展特点与教育的关系问题。现在通常所说的“生态教育”是指符合客观教育规律,适合各类学生发展的健康的、和谐的、美好的、有效的教育。
永和按语:“生态”具有美好的、健康的、多样的等含义,但是,从哲学意义和教育意义上说,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和谐”,“生态”之美好、健康、多样的意义是对于“每一个”的,多样的和谐的是“生态”根本之意。因此,“生态教育”主要意义首先是和谐教育,是建立在和谐教育基础上的多样的、健康的、美好的教育。
10月27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学业成就情绪
德国慕尼黑大学Pekrun教授及其团队提出“学业成就情绪”这个概念,指的是与个体的学业行为和学业结果直接相关的情绪,如学习中生发的喜悦,课堂教学中经历的枯燥,遇到困难问题是的沮丧或愤怒等。“学业成就情绪”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活动情绪,描述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所发生的情绪;二是结果情绪,是指这些活动产生了某些结果时个体的情绪。国内学者大多将“学业成就情绪”定义为“与学业学习、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情绪的总称”。“学业成就情绪”的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启示是:要创造学生是积极情绪体验区,要把握学生的学业成就情绪关键期,要突破个别化的情绪低洼地,要规划最优的情绪辅导学习路径。
永和按语:“学业成就情绪”是学生学习的晴雨表、风向标、控制塔和转化器,对于学生学习非常重要;因此,观察学生的“学业成就情绪”,控制“学业成就情绪”,运用“学业成就情绪”是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的。10月28日
10月28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深度学习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深度学习有五个要点:一是实现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二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三是帮助学生通过深度加工把握知识本质,四是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五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展过程进行价值评价。
永和按语:“深度学习”相对于“浅层学习”,从方法上看“浅层学习”往往是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深度学习”则要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从效果上看,“浅层学习”主要是学习记忆性知识、应试的能力;而“深层学习”需要涵盖“三维目标”。方法性学习、建模式学习、概念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都属于“深度学习”。
10月29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高阶思维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蕴涵系列新型的教学设计假设。高阶思维相对于低阶思维,即指缺少辨析与判断或者识别的思维,又被称作“即时思维”,该思维主体专注于眼前发生的事件的细节与变化,以至于不能再意识上相应进行对于该事件发生的动机与结果等方面的思考。
永和按语:“高阶思维”是一种人们想往的思维形式,但究竟是什么思维,也是自说自话,没有统一。纵观各种说法,“高阶思维”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深刻性、综合性、辩证性、批判性、发展性。“高阶思维”相对于“低阶思维”,于是专家学者为了说明“高阶思维”,只好又创造一种“低阶思维”,并找到一个别名“及时思维”,即就事论事的、只顾眼前的思维。
10月30日
天天早读(南京永和工作室):
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研究并应对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挑战,从而掌握重点知识和技能。巴克教育研究所,斯坦福大学达林·哈蒙德教授,以及学习学科领域的克拉斯克等对项目化学习进行过深入阐述。项目化学习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基于标准的内容以及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合作和自我管理等技能。有五个要素: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在情境中对问题展开探究;用项目化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促进问题解决;最终产生可以公开发表的成果。项目化学习设计要求:一是项目化学习指向核心知识的再建构,二是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三是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四是将学习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
永和按语:“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常规的学习方式,只有阐述者,没有原始创造者。巴克教育研究所还提出“项目化学习”的“八大黄金准则”:一是重点知识的学习与成功素养的培养,二是解决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三是持续性的探究,四是项目要有真实性,五是学生对项目要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六是学生和教师在项目中进行反思,七是评论与修订,八是项目化学习成果的公开展示。也许外国人不太注重语言逻辑性(第四点才强调项目的真实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关键。第一,真实而重要的学习项目;第二,学生与教师的探究学习;第三,项目的发言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第四,学习成果需要公开展示。
又是满满的一个月,也是满满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