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师生乐园>>青年教师研修班>>正文

文学与教育齐飞

发表日期:2012/11/8 20:25:16 出处:本站 作者:付晓弓 有2433位读者读过

很惭愧引用了《我的教学笔记》总序的标题作为我读后感的题目,我不教语文也不懂文学,但看过总序后却对文学与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进而又读到书的具体内容,感觉更是豁然开朗。作者李镇西,初看名字想必一定是某朝代镇守边疆,骁勇善战的大将。结果读完书以后我才发现,其实他的精神力量足以匹敌千军万马。他是个浪漫的文人,又是一个朴实的教育实践者。他找到了文学与教育的共通之处,也发现了教育的时弊。他有一双容不下沙子的眼睛,却拥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而我们的教育呢?或者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呢?是否大度,是否宽容,是否犀利,是否浪漫?我想,这才是读这本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书中,讲到了很多关于学生、关于上课、关于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但他丝毫没有说教,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读者,应该怎样做。他用一个文学家的大脑,演绎出了教育的真谛。我听过的语文课也不在少数,能感动我的不多。我的感觉就是一些语文课流程化严重。1、字词2、分段3、分析句子4、中心思想。这个流程从自己学生时代,到现在听课都是这种感觉。难道语文课只能在这种如计算机程序般枯燥无味中继续下去吗?不,李镇西给了我们答案——情感的介入。

我一直纠结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是成为文学家、国学大师、演说家还是其他种种。老师(姑且这样称呼)告诉我们,听“花开的声音”足矣。有人问,花开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我没有听过,但我脑海中出现的是:清晨,一滴露珠出现在了花骨朵上,在温柔的阳光的抚摸下,开出了一瓣、一瓣、又一瓣,最后挣脱了花骨朵的束缚,灿烂地绽放。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对我们的教育而言,我想就应该这样。我们给学生的就是那阳光,那雨露,自然清新,毫无矫饰。同时,我们要给予学生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对能听出声音的耳朵,一颗能体悟人间冷暖、喜怒哀乐的心。

语文课应该是有美感的,诗情画意的。这是老师的初衷。为什么?因为他不单是个老师也是一个作家。所以他在文中很多地方都用文学来感染学生,用文学在调动学生,用文学来关怀学生。文学是自由的,学生也应该是自由的;文学是犀利的,对学生也应该是严格的,文学是感染人的,那教师上课就得感染学生。我们看学生的作文,时常有个通病,谈到教师如何敬业,就是说几点了还在改作业,学生生病了送医院等等,固定而死板。为什么如此的雷同而单调,究其原因就是语文课上缺乏了文学的渗透与培养。教师喜欢把一些东西强加于学生身上,让学生缺乏了主动的思考。学生出现问题了,也缺乏文学的关爱,说教责骂。特别是在做题方面,总是要有个标准答案,或者固定的模式。这种种的弊端显然跟文学是背道而驰的。我觉得老师文中有句话写得尤为精辟,那就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反之亦然。”

因为我不懂语文课的上法与技巧,我也谈不出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我对语文的理解是语文必定包含了“文”这一部分的内容。而老师正是抓住了“文”这一切入点,把文学与教育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他把文学当作是教育的起点,用文学的思维去指导教学,用文学的批判精神去对待时弊,用文学的高尚去教育学生;用文学的天马行空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所以,如果你是老师,请多亲近文学,它能帮助你更快地获得成功,同时学生也会因为你的舞文弄墨感受到人文的关怀。最后,我想以老师的一句话来结束:

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汤山中学 付晓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