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年度评估>>正文

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共读篇一

发表日期:2021/1/1 17:06:36 出处: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 作者:李娟 有1035位读者读过

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一)

课题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研究,属于能够预知结果的教育“实验”,而不是不知道结果的“试验”。因为,教育改革对象是学生,所以只能“实验”,不能“试验”;因此,课题研究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理论做支撑。研究者必须找到能够支撑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才能证明课题的科学性——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

1.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在场形而上学”等的批判与解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理查德·罗蒂等。后现代主义理论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倡导开放、平等的思想,注重培养人们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的美德,倡导“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这正符合了当代教育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个性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实现学科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2.马克思教育理论

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与政治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与艺术家,他对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独到的见解。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有三个要点:第一,在教育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听众,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第二,教材、教案、教学过程,都有许多的未定点和空白点,需要引发学生去参与、创造。第三,教育理应是由教师、学生、作品和世界构成的开放式的系统它们之间总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产生新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理解;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建构主义主要是打破教师“灌输”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改变教师“强制”学生学习,和学生“简单执行”、“机械模仿”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把教学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身经验、自我信念和背景知识基础上,通过与他人合作,形成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这种多边互动过程,使教师与学生自然成为学习过程的合作者。

4.发展性评价理论

发展性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旨在促进被评价者不断地发展。发展性评价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发展性评价的关键在于“发展性”,这种评价旨在促进发展,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5.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主要理论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6.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三个基本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这种理论蕴涵着对教育的重建与对生命的尊重,昭示人们格外重视对人和人类未来的关切、关注和关心。

7.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表现为生存的、发展的一种本能,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死的本能表现为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它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趋力。在弗洛伊德看来,生的本能的目标在于不断建立更大的生命的统一体,并极力维护这种统一体的聚合、亲和;相反,死的本能目标在于破坏、分解或毁灭这种亲和体。生命教育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积极的正面的体验让儿童和青少年珍视生命,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8.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多元智能有两个关键:一是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数学和语文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二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一体现其不同的特点与特长。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力:一是语言智二是逻辑数理智三是空间智四是运动智力,五是音乐智六是人际关系智七是内省智能;后来又加了两种:八是自然探索只能(1995年补充),九是存在智能(后来又补充)。

9.科学人道主义理论

科学人道主义理论起源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21世纪,人本主义教育将呈现与科学主义相融合的趋势,出现“科学人道主义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对此概念作了精辟的解释:所谓“科学人道主义”,“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科学人道主义理论强调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即以科学与技术的训练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价值取向(即教育要人文化、人道化),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10.“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性包含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主体性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超越,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的那些反映规律的共同特征,又有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即科学性(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办事)、民主性(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的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教育氛围)、活动性(以活动为中介,通过活动不断地将人类现实据为己有,不断地将已有的心理品质表现出来)、开放性(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社会,并且在学校内部树立开放的观念)。

编写:刘永和

核对:李娟

审核:言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