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年度评估>>正文
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共读篇二
发表日期:2021/2/22 17:52:35 出处: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 作者:李娟 有1148位读者读过
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二)
课题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研究,属于能够预知结果的教育“实验”,而不是不知道结果的“试验”。因为,教育改革对象是学生,所以只能“实验”,不能“试验”;因此,课题研究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理论做支撑。研究者必须找到能够支撑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才能证明课题的科学性——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
11.教育系统论
教育系统论教育系统论是以教育科学和系统科学为基础理论,对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所谓系统,是多个相互制约的单元或元素共处的统一体。把教育视为一个系统,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系统观点出发,坚持在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等关系中考察研究系统,以求得问题的最优化处理。比如德育,根据教育系统论原理,依据德性生成规律、德育规律,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德育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德育和外部的联系,科学系统地整体设计德育环境、条件和机制,以寻求德育最优化的模式。
12.心理学的需要理论
需要理论是心理学的理论之一。心理学家已经初步探明,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类动机与动力的源泉。需要具有三个共同的特征:一是对象性,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种特定对象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也只有某种对象才能使其获得满足。二是动力性,需要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变化可能产生缺乏感,缺乏感就会调动集体的力量去努力达到新的平衡,因而产生动力。三是社会性,人类满足需要的范围要比动物大得多,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的需要,如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人类的需要是通过社会劳动并以文明的方式获得,同时也要受理性和意志的调节和控制。
13.新课程的能力要求
新课程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提出具体要求:一是交流合作能力,二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新课标根据学科不同,对于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也不同。比如语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4.新课程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三大理念:一是教与学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二是师与生的理念。“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三是思想品德的理念。“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5.新课程的评价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课程改革目标的规定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从课程评价的三个阶段看,课程评价应该综合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和主体性取向的课程评价,让评价兼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学生发展。目前,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是已经成熟的教学评价,而过程取向的评价以及主体性评价还没有操作性定义,需要我们探索。
16.习惯培养的理论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在幼儿的诸多习惯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因为,阅读是孩子从事的一项专业性活动,是他们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方法和渠道,对培养各种良好的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
17.心理学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是指关于动机的产生、机制、动机与需要、行为和目标关系的理论。动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主要表现为追求某种目标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为追求某种预期目的的自觉意识。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并且存在着满足需要的对象时,需要才能够转化为动机。人的动机决定人的行为,研究人的行为需要从动机研究开始,才能找到行为形成的根本原因。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通过对动物的实验研究提出行为的目的性,即行为的动机是指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
心理学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学生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中为求自我独立对父母或师长所表现出来的反抗心态。如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你让他做,他偏不做;你不让他做,他偏要做。作为发展心理现象,它具有鲜明的年龄的阶段性、半成熟和半幼稚的特征,青少年较为突出。对此既要正视和尊重他们的要求独立发展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处于幼稚无知的一面。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19.语言学语感理论
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语言学理论认为:语感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它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直觉思维的训练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并对此进行逻辑分析,找出言语规律,并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在语用层面上借助直觉思维以形成语感。抓住了语感培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直觉思维训练是初中生语感培养途径的关键。
20.科教兴国的政策
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以党的历史文献的形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研兴校”是“科教兴国”战略对中小学的必然要求。正如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一样,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创新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教育科研要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在学校提出“科研兴校”战略,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推广教育科研成果,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适合学校教育发展宏观实际的内在需要的,特别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科研兴校”是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有效途径。
编写:刘永和
核对:李娟
审核:言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