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年度评估>>正文
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共读篇五
发表日期:2021/5/12 17:55:26 出处: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 作者:李娟 有1142位读者读过
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五)
课题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研究,属于能够预知结果的教育“实验”,而不是不知道结果的“试验”。因为,教育改革对象是学生,所以只能“实验”,不能“试验”;因此,课题研究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理论做支撑。研究者必须找到能够支撑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才能证明课题的科学性——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
41.体验教育理论
所谓“体验”,简而言之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行为体验,它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体验教育既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注重少年儿童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它要求少年儿童用“心”去体验,用 “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42.活动教育理论
活动教育是一种具有渊远思想基础和广泛实践影响的理论主张。活动教育与其他教育主张的根本不同在于,活动教育将儿童的活动与儿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儿童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主动实现的,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设计、建构、组织起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各类活动,在儿童主动参与的主体性活动中成达教育教学的各项目标,进而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国代“八目”教育思想
《大学》里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儒家把认知论和政治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学术主张。“八目”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
知行统一的理论
知行统一是德育原则之一,是指德育过程中将系统的理论教育与实际的实践锻炼并重,以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明朝时期,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即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理论教育,提高认识,使学生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抱正确态度,掌握判断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标准;同时要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思想道德行为的训练,教育学生将正确认识付诸行动,形成良好习惯和科学信念。在经常变化的生活环境、学习活动中,做到认识与行动一致,表里统一。
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先进篇》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一种正确主张,可以立即去做吗)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怎么能)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是“因材施教”最早的典故,而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词,还是清代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的原则
学思结合是孔子关于学习心理的观点。意谓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论语-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光学习不思考,即如果单纯通过博学和审问获得感性知识,而不是经过思维加以分析整理、引申归纳,提高到理性水平,则所学虽博,所问虽多,也必然是茫然若失,不会有心得和收获;反之.光思考不学习,则所思虽勤,结果仍会疑难重重,问题得不到解决。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新的解释:学习知识不理解,不面对现实问题则知识无用,面对现实问题不总结,不学习知识则问题不能解决。因此,“学思结合”才是学习之大道。
学习力理念
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也有人加上一个“学习创新力”。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学习力,不仅包含它的知识总量,即个人学习内容的宽广程度和组织与个人的开放程度;也包含它的知识质量,即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还包含它的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知识增量,即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它是一种混沌现象,说明了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证实了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意思是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这与我国的关注细节、防微杜渐等思想是一致的。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在一所学校随意点了3个学生,悄悄告诉校长和相关老师是“最有发展前途者”,过了8个月,这3名学生果然进步很快。“期望”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实验者认为,教师应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田野研究理论
田野研究。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人类学与社会学非常重视和流行的田野作业, 比如“田野考察”“田野调查”“田野描述”等。国外人类学与社会学非常重视和流行的田野作业, 比如“田野考察”、“田野调查”、“田野描述”等。这里的“田野”已经不仅仅是“野外”的意思, 实际上已经成了“现场”的代名词。称其为“田野”, 其真正的含义是指真实的、本来的、甚至是原始的; 是开放的、丰富的, 甚至是完全敞开的, 因而, 这种“研究”是实打实的。只有在“田野”里, 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产生研究的激情, 获取原始而真实的信息。一种新的理论的生成点, 不是在书本、书房里, 而是在“田野”即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所以, 变革教育研究的方式, 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编写:刘永和
核对:李娟
审核:言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