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年度评估>>正文
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共读篇八
发表日期:2021/8/10 18:58:04 出处: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 作者:李娟 有1231位读者读过
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八)
课题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研究,属于能够预知结果的教育“实验”,而不是不知道结果的“试验”。因为,教育改革对象是学生,所以只能“实验”,不能“试验”;因此,课题研究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理论做支撑。研究者必须找到能够支撑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才能证明课题的科学性——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
认知冲突理论
认知冲突是指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面对新知识或新问题,学习者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时,心理上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一旦当学习者发现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或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时,认知冲突就产生了。认知冲突最早出现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认知不平衡”观点。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认知不平衡时通过同化或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认知平衡的,认知不平衡有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也对认知冲突进行了描述:人类需要内在的一致性,在出现认知不协调时会不断调整建构新的认知以求得心理上的和谐。《论语》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是认知冲突最好的诠释。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们主动地探索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领会到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式学习可以锻炼中小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和领导力、动手能力、计划以及执行项目的能力;除此以外,对项目的选择也让中小学生更早和更深入的面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项目式学习通常是在一个学习小组中进行,学生们在这个小组中有各自的角色,而这个角色会不断轮换。项目式学习包括弄清概念,定义问题,头脑风暴,构建和假设,学习目标,独立学习和概括总结等。简而言之,就是搞清楚他们已经知道的,他们需要知道的,去哪里以及如何获得新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
效能感理论
效能是个体对通过个人努力所能获得的结果的预期。效能预期将决定个人做出多大努力,以及在面对挫折、失败和痛苦经验时坚持的程度。辛普森认为,教学效能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宿命论的排斥,相信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完全受制于智商和家庭环境;二是肯定自己的能力,认为在特定的环境中,教师有能力去影响学生。我国学者认为,教学效能感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教学效能感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性概念,它既包括认知成分,同时也包括情意成分;第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信念;第三,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反应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使在某个特殊的情境下,教师也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学效能感强的教师,有能力,有自信,教学管理也就得心应手;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对自己缺乏自信,当然就会对学生缺乏信任。
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的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他还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用“运算”的概念最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不是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运行的内化了的动作。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个划分阶段以及特征已经难以适应教育的发展了。比如“自我中心”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就会得到较大改变。比如,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那种飞跃式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有,形式运算阶段一般成人也做不到,据美国的研究,只有13.2%的初中生、15%的高中生、22%的大学生能够达到形式运算的阶段。
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样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两个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自己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与在别人指导下能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并不是经过儿童的努力能够达到的水平。
人格的定义
人格,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中古希腊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假面具,以代表剧中人物的身份。人格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心理学文献中,但是,至今没有公认的适当的定义。许多人接受了米谢尔的定义,他认为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从这个定义看,首先,人格不是指人的别心理特征,而是个体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其次,个体的人格特征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贯的稳定特征;再次,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一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人格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和独特性。
掌握式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个别化教学是适应认知差异的最佳教学方式。美国芝加哥大学布鲁姆通过长期实验,提出了著名的掌握学习。所谓掌握学习就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帮助和给予足够的时间,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掌握学习的程序是:将学习任务分解为许多小的教学目标,再将教程分为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学习单元前后衔接;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时进行测验,测验过关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测验不能过关,重学这个单元,直到过关为止。这与目标教学无异,且在中国统一考试面前难以操作,家长也会进行有效干预。
气质的类型
学生的气质大约有四种:一是胆汁质型。胆汁质的学生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倾性。二是多血质型。多血质的学生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爱交际、注意转移快、兴趣容易变换、具有外倾性。三是粘液质型。粘液质的学生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外露、注意难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四是抑郁质型。抑郁质的学生孤僻、行动迟缓、善于观察细小事物、情感发生缓慢、情感体验深刻、具有内倾性。你属于那一种?我似乎四不像!看来这也只是研究的需要,人的气质也常常是复杂的或者是复合的。
学习结果分类
美国著名的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加涅《学习条件》,后修订为《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将学习的结果分为五种类型:一是语言知识。指能用语言表到的知识,包括符号记忆、事实的知识和有组织的整体知识。二是智慧技能。主要是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包括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三是认知策略。是指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四是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照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五是态度。之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前四类属于能力范畴,后一类属于情感范畴。
有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类。机械学习就是不理解的学习,而有意义学习是理解的学习。由简到繁分为五类:一是表征性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者一组符号的意义。二是概念学习。概念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三是命题学习。命题的概念来自于逻辑学,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四是概念和命题的运用。是指概念和命题在简单情境中的运用。五是解决问题与创造。解决问题是概念与命题在复杂情境中的运用。创造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
编写:刘永和
核对:李娟
审核:言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