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年度评估>>正文
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共读篇十一
发表日期:2021/11/1 12:00:26 出处: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 作者:李娟 有1497位读者读过
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十一)
课题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研究,属于能够预知结果的教育“实验”,而不是不知道结果的“试验”。因为,教育改革对象是学生,所以只能“实验”,不能“试验”;因此,课题研究必须有足够的教育理论做支撑。研究者必须找到能够支撑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才能证明课题的科学性——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条件。
101.“教育”的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而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综合的“教育”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102.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杜威和克伯屈。(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实用主义教育”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弱化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模糊了学校的特质。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2)教育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现代化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之中。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但由于人们掌握得不好,老犯简单化和机械化的毛病。
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巴西的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还有美国的鲍尔斯与金斯蒂等。主要观点:(1)当代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对立的根源;(2)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强烈地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3)人们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之看成一个自然的事实,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4)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对人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5)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通过真实教育行动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之从无意识的层面上升到意识的层面。
我国八次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进行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次(1949—1952),颁布中学、小学教学计划,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第二次(1953—1957),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发行第二套教材,首设劳技教育课程;第三次(1958-1965),“大跃进”引发教育大革命,缩短学制,减少课程,强化德育与劳育;第四次(1966-1976),十年浩劫,课程与教学遭到重创;第五次(1977—1985),“文革”结束,拨乱反正,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以及第五套中小学教材;第六次(1986-1991),颁布《义务教育法》,增加了学科课时,留足了课外活动空间;第七次(1992-2000),把“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确定了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第八次(2001—至今):首先,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改变教育教学观念,重点是转变课程的功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新课程倡导全人教育,倡导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兴趣,强调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再次,新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强调学生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体现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就是以校为本规划、开发、实施、评价的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的。叶澜认为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第一,校本课题编制主体:校本课程并不局限于本校教师编制的课程,还包括其他教师编制的课程或学校之间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甚至包括某些地区学校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第二,校本课程编制类型:从校本课程的形式看,包括筛选已有的课程、改变已有的课程和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第三,校本课程编制流程:明确理念,需求分析,资源评估,优势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流程:成立团队、环境分析、目标制定、方案拟定、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
显性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机构,表现为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有专门要求的课程。而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多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隐性课程的主要表达形式:(1)观念性隐性课程。如学校的校风、学风,领导的理念、价值观等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一是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起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代表作有苏联达尼洛夫等《教学论》,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主要观点是知识成为教学的一切。二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与强化“刺激—反应”行为。三是认知教学理论:主要倡导者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四是情感教学理论:主要代表是罗杰斯;认为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其中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影响最大。五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早期代表是皮亚杰、维果斯基和布鲁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其核心观点是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传授的。
卢梭与自然教育
卢梭在巨著《爱弥儿》中表达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认为,幸福的生活应是教育的目标,而要获得幸福的生活就必须进行自然教育,即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卢梭反对经院主义的教育,认为当时的书本知识脱离了生活实际,教给儿童的是一些空洞且无用的书本知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年以前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他们就成了一些早熟的果实,既长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就会造成一些年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国际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作的定义:“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而非割裂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换而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的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
“活教育”思想
“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先生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提出的一个教育理论体系,这个理论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以及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它既是陈鹤琴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又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西文化与教育思想融合的产物。陈鹤琴认为,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我们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课本也是活的;我们要尽量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睛,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而不用口说话,用脑子想事的教育。“活教育”的特征:一是教育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二是教育方式,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三是教育场, 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儿童的活动。
编写:刘永和
核对:李娟
审核:言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