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年度评估>>正文

汤山初级中学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共读活动材料(五月)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简版)

发表日期:2023/5/6 7:22:25 出处:江宁区汤山初级中学 作者:李娟 有1744位读者读过

汤山初级中学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共读活动材料(五月)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简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3.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神创造的。(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国的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4.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

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还有《大学》、《师说》等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

5.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

培根 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

捷克夸美纽斯撰写的《大教育学》,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康德《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

赫尔巴特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撰写的《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此外,这一时期的教育著作还有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6.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

新的教育学派别有:1)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批判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改革和发展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1.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类型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3.教育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个体谋生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

5.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具有负向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6.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7.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1)传递、保存文化;(2)活化文化;(3)选择文化;(4)批判文化;(5)交流、融合文化;(6)更新与创造文化。

8.教育促进经济发展:(1)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2)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9.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1)传播科学,使公民具有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加速政治民主化。

10.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1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

12.教育功能的形成:(1)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2)教育功能行为的发生;(3)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

13.教育功能的释放包括两个环节:(1)产品(人才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输入;(2)产品的利用。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1.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具有:(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4.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社会依据即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和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人的需要。

5.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3)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6.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适应与超越问题;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2)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7.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章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含义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教育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包含:学校、校外、幼儿、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等。

3.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特点: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

4.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

5.教育制度发展方向终身教育。

6.学校教育制度含义: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制约。

7.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形成:大学和高等学校;中学;小学;初级中学;职业学校;高级中学;短期大学和大学;幼儿教育机构;研究生教育机构。

8.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9.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变革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发展

10.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演变

鸦片战争后,废科举,兴学校指定现代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新学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建和发展。

11.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形态

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包括几个层次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我国现行学制是分支型学制

  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

  现在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教育,下一步的道路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1.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切实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五章师和学生

第一节 教

1.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10月)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

3.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4.教师的职业角色:(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第二节 学生

5.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6.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保护儿童的原则。

7.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8.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

第三节 师生关系

9.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10.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的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学习经验(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2.课程理论流派:(1)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2)学科主义课程论(巴格莱、赫钦斯);(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4)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

课程的组织

3.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4.课程目标的特点: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5.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材

6.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7.课程实施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8.课程评价概念: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

9.课程评价定义: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

10.课程评价作用:课程评价、学业评价与测量

11.课程评价类型:终结性评价与形式性评价

12.课程评价理论与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流派,即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和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

11.课程评价的功能(1)需要功能(2)诊断功能(3)导向功能(4)调控功能(5)激发功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2.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文化因素(4)科技革新(5)学生发展

13.课程改革的世界发展总趋势:课程的现代化。

14.课程改革的世界发展趋势内容: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15.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可以从目标、内容、成就、方向等方面。

   课堂教学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1.教学: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思想:(1)《学记》:最早的专著;(2)苏格拉底:产婆术;(3)夸美纽斯:最早用教学论一词;(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5)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6昆体良:因材施教

3.当代教学新观念: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学法,发展,过程,创新。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

4.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指定蓝图的过程。

5.教学设计特征:指导性,综合性,操作性,预演性,突显性,易控性。

6..教学设计程序:预期目标,学生起始状态,知识技能,呈现教材,学生反馈,教学评价。

7.教学设计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

8.教学策略:有一定的目标,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

9.不同类型的教学策略: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10.课堂教学策略:讲述策略,对话策略,指导策略。

11.讲述策略:(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信息传播单项性;(2说明是什么怎么做,解释原因;(3)介绍讲述刚要,详述内容,综述要点。

12.对话策略:(1)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迁移;(2)发问,侯答,叫答,理答;(3)说明问题,换起注意,总结归纳。

13.指导策略:(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2)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3)活动设计,活动条件,活动引入,活动促进,成果交流。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 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1.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态度受制约于多种因素:社会大背景、学校背景、学生自身

2.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的概念Mills提出的,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重要他人包括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

3.学习压力的含义来自环境的紧张刺激个体的内部紧张状态个体的反应学习压力的现状主要来自考试、作业量学习压力会造成恐学症心理疾患

影响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环境因素个体身心素质因素

第二节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4.18世纪60年代,学校教育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近代史上,教科书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是教书匠,主要任务是教书。

5.学校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注意。但学生的日常生活及生活经验均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经验。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尼勒和杜威)

6.《学会生存》率先提出终身学习和学会学习不仅关系到受教育者个人未来的发展、成长、生存,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此,在教育教学全部过程中,学校教育与教师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节 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

7.学校教育实践的重点应该转变1从受到管制的生活转向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活;(2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和社会自主发展;(3要变革学校生活还设计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问题

8.学校教育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正确认识创新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2创新是人的自由活动;(3正确理解创新和守旧的辨证关系;(4要把握创新的正确导向

9.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级组织

1.班级组织定义: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2.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

3.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他提出了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学生是可能的

4.凯洛夫构筑了现代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

5.班级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是一种制度化的人际关系。

6.班级组织的特点:(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所有学生获得发展;2)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4)师生交往的多面性;(5)班主任和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格办量来组织班级活动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

7.班级管理核心工作: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8.在班级管理中存在三种风格类型的班主任: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

9.班集体组织应注意事项:(1)民主性;(2)柔性化;(3)科学化。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10.班主任的角色作用:(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 ;(2)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3)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11.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1)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2)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第十章 学生评价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

1.教育评价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定的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经历了古代的传统考试、近现代的科学测验、当代的科学评价三个时期。

2.学生评价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

3.布鲁姆据不同作用提出的学生评价的类型:(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4.学生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了解问题,困难,寻找对象)、导向功能、发展功能、管理功能(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依据之一——对学生有效分流。)

5.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倡导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本质)、以质性的评价模式取代量化的评价模式(方式)、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背景)、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过程)、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

第二节 学生学业评价

6.有效测验编制的基本要素:(1)信度:可靠性、一致性程度(2)效度:准确性、有效性程度

第三节 学生品德评价

7.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的常用方法:(1)整体印象评价法(2)操行评定评价法(3)操行计量评定法。

第十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第一节 教师即研究者

1.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教书匠”——“教师的思想简单”“机械劳动”——“教师的教育研究”——1966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20世纪80年代教师即研究者

2.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

1优势: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能清晰地知觉到问题之所在;了解教学成效,获得一手资料;是教学实践的主体。

2素养:有对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教育研究的意识;终身学习;自我反思和批判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研究基本方法;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

3.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有利于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3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4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5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第二节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4.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研拟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4)实践尝试行动策略5反馈和评价行动结果

第三节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5.如何进行调查:(1问卷调查2访谈3座谈

6.如何进行观察:(1结构式观察(定量观察)2非结构式观察(定性观察)

7.如何进行个案研究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需要选择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人或事。

8.如何收集研究资料:(1文献资料的收集2实际资料的收集

9.如何表达研究结果:(1研究报告2教育教学经验总结3教育教学案例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和发展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1.西欧的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新教育运动比利时的德可乐利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人提出了以生活教育尊重个性自发学习社会性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纲领。

2.美国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以及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3.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4.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各国课程改革反映出三个特点:(1)调整改革课程结构(2)增删调整课程。(3)强调基础学科的教学。

第二节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5.学前教育指学校义务教育以前的教育阶段,即从出生到6岁这一年龄阶段。中等教育含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前者一般属于义务教育,后者通常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6.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向:(1)保护儿童权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2)学前教育趋于普及。(3)学前教育注重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培养。

第三节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7.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体现出四个相关的特征 :(1)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 ;(2)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3)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4)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第四节 21 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8.展望 21 世纪的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大致表现为:(1)全民教育正从观念走向行动;(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全球化和教育个性化。

9.教育全球化有三种基本的表现形态:第一种形态是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第二种形态是全球性的教育现象;第三种形态是全球教育。